1、(诗前小序)元和十年,予左迁九江郡司马。
2、明年秋,送客湓浦口,闻舟中夜弹琵琶者,听其音,铮铮然有京都声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3、问其人,本长安倡女,尝学琵琶于穆、曹二善,年长色衰,委身为贾妇。
4、遂命酒,使快弹数曲。
5、曲罢悯然,自叙少小时欢乐事,今漂沦憔悴,转徙于江湖间。
6、予出官二年,恬然自安,感斯人言,是夕始觉有迁谪意。
7、因为长句,歌以赠之,凡六百一十六言,命曰《琵琶行》。
8、浔阳江头夜送客,枫叶荻花秋瑟瑟。
9、主人下马客在船,举酒欲饮无管弦。
10、醉不成欢惨将别,别时茫茫江浸月。
11、忽闻水上琵琶声,主人忘归客不发。
12、寻声暗问弹者谁?琵琶声停欲语迟。
13、移船相近邀相见,添酒回灯重开宴。
14、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。
15、转轴拨弦三两声,未成曲调先有情。
16、弦弦掩抑声声思,似诉平生不得志。
17、低眉信手续续弹,说尽心中无限事。
18、轻拢慢捻抹复挑,初为《霓裳》后《六幺》。
19、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。
20、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。
21、间关莺语花底滑,幽咽泉流冰下难。
22、冰泉冷涩弦凝绝,凝绝不通声暂歇。
23、别有幽愁暗恨生,此时无声胜有声。
24、银瓶乍破水浆迸,铁骑突出刀枪鸣。
25、曲终收拨当心画,四弦一声如裂帛。
26、东船西舫悄无言,唯见江心秋月白。
27、沉吟放拨插弦中,整顿衣裳起敛容。
28、自言本是京城女,家在虾蟆陵下住。
29、十三学得琵琶成,名属教坊第一部。
30、曲罢曾教善才服,妆成每被秋娘妒。
31、五陵年少争缠头,一曲红绡不知数。
32、钿头银(云)篦击节碎,血色罗裙翻酒污。
33、今年欢笑复明年,秋月春风等闲度。
34、弟走从军阿姨死,暮去朝来颜色故。
35、门前冷落鞍马稀,老大嫁作商人妇。
36、商人重利轻别离,前月浮梁买茶去。
37、去来江口守空船,绕船月明江水寒。
38、夜深忽梦少年事,梦啼妆泪红阑干。
39、我闻琵琶已叹息,又闻此语重唧唧。
40、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!我从去年辞帝京,谪居卧病浔阳城。
41、浔阳地僻无音乐,终岁不闻丝竹声。
42、住近湓江地低湿,黄芦苦竹绕宅生。
43、其间旦暮闻何物?杜鹃啼血猿哀鸣。
44、春江花朝秋月夜,往往取酒还独倾。
45、岂无山歌与村笛?呕哑嘲哳难为听。
46、今夜闻君琵琶语,如听仙乐耳暂明。
47、莫辞更坐弹一曲,为君翻作琵琶行。
48、感我此言良久立,却坐促弦弦转急。
49、凄凄不似向前声,满座重闻皆掩泣。
50、座中泣下谁最多?江州司马青衫湿。
51、白居易(772年—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河南新郑人。
52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。
53、贞元进士,授秘书省校书郎,后迁任左袷遗、左赞善大夫。
54、元和十年(815年),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,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,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,历任杭州刺史、苏州刺史、刑部尚书等。
55、会昌六年(846年)去世,赠尚书右仆射,谥号文。
56、白居易诗文俱佳,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。
57、其诗语言通俗,与元稹并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《卖炭翁》《琵琶行》等,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。
58、被后人称为“诗王”“诗魔”。
59、扩展资料:《琵琶行》 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。
60、作于元和十一年(816年)。
61、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,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、民生凋敝、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,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,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。
62、元和十年(815年)六月,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,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,朝野大哗,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,以安藩镇“反侧”之心。
63、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,有“擅越职分”之嫌;而且,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,得罪了朝中权贵,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。
64、司马是刺史的助手,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“犯罪”官员,属于变相发配。
65、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,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,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,消极情绪日渐增多。
66、元和十一年(公元816年)秋天,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,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,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,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,心情抑郁,结合自己路途遭遇,用歌行的体裁,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《琵琶行》(原作《琵琶引》)。
67、作为一首叙事长诗,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,错落有致,情节曲折,波澜起伏。
68、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,忽闻琵琶声,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。
69、从“浔阳江头夜送客”至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,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,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,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,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。
70、首句“浔阳江头夜送客”,只七个字,就把人物(主人和客人)、地点(浔阳江头)、事件(主人送客人)和时间(夜晚)一一作概括的介绍;再用“枫叶荻花秋瑟瑟”一句作环境的烘染,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,已曲曲传出。
71、惟其萧瑟落寞,因而反跌出“举酒欲饮无管弦”。
72、“无管弦”三字,既与后面的“终岁不闻丝竹声”相呼应,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。
73、因“无管弦”而“醉不成欢惨将别”,铺垫已十分有力,再用“别时茫茫江浸月”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,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,使得“忽闻水上琵琶声”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,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。
74、从“夜送客”之时的“秋萧瑟”“无管弦”“惨将别”一转而为“忽闻”“寻声”“暗问”“移船”,直到“邀相见”,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,已可以说是“千呼万唤”了。
75、但“邀相见”还不那么容易,又要经历一个“千呼万唤”的过程,她才肯“出来”。
76、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。
77、正象“我”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,是“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”一样,她“千呼万唤始出来”,也是由于有一肚子“天涯沦落之恨”,不便明说,也不愿见人。
78、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,用“琵琶声停欲语迟”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。
79、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,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,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,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。
80、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,从“我闻琵琶已叹息”到最后的“江州司马青衫湿”共二十六句写诗人,为第四段,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,感慨自己的身世,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。
81、诗人和琵琶女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,诗人的同情中饱含叹息自己的不幸,“似诉生平不得志”的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的心中不平。
82、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,发出了“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”的感叹,抒发了同病相怜,同声相应的情怀。
83、诗韵明快,步步映衬,处处点缀。
84、感情浓厚,落千古失落者之泪,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。
85、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,全文以人物为线索,既写琵琶女的身世,又写诗人的感受,然后在“同是天涯沦落人”二句上会合。
86、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,可算是明线;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,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,可算是暗线。
87、这一明一暗,一实一虚,使情节波澜起伏。
88、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,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,语言美而不浮华,精而不晦涩,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,雅俗共赏。
89、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《琵琶行》。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Copyright @ 2015-2022 南方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